找到相关内容566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三能变概念浅析

    parina^ma的汉译,近人霍韬晦译之为‘转化’,日本学者译之为‘转变’。此种‘能变’有三种,故谓为三能变。即:  (1)异熟能变:又称初能变、第一能变;指八识中的第八识,即阿赖耶识。异熟原有多义,此处唯取其...识所变’,把‘转化’(parin!a^ma)译作‘转变’或‘变化’,这容易给人一种印象:仿佛识自身凭借一种力量以变起境(客体之存有事),而不是识自身转化为境,故中国传统的唯识宗,很明显地有‘识为真,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165078.html
  • 有漏的善是美食里的毒:达真堪布

    起码要断恶行善,转变因果。如果你真想解脱,想摆脱痛苦,只有这两个办法。   当你遇到困境的时候,能够超越是最好的,超越的方法都告诉你了。我们去了解、去体悟诸法的真相真理,真正开悟证悟,明心见性了,那个时候我们就不会受任何因果的影响,这就是超越因果,这是最好的方法。如果我们的修行暂时达不到这样的层次,达不到这样的境界,那我们就要转变因果,如理如法地取舍因果,断一切恶,行一切善。断恶就没有痛苦的因,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善恶|佛法|慈悲|智慧|达真堪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12109325508.html
  • 普正法师应邀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修班学员授课

      2008年5月19日上午,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,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了题为“韩国佛教的历史及现状”的专题讲座。  普正法师通过自己多年来对韩国佛教的研究,详细讲解了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后,历经三国时代、高丽时代的王族拥护与朝鲜时代的崇儒排佛等转变过程的历史,以及当今的韩国佛教由保守的山林佛教逐渐走向现代化、大众化及生活化,深具人间性格的管理模式等内容。  普正法师生动活泼,...

    佚名

    |授课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5/15011224405.html
  • 净业禅师偈之启发

    形象;现在具有大悲心肠,就变为“今朝菩萨面”了。其实,罗刹与菩萨,只是一念的转变。前念迷即凡夫、恶魔;后念觉即佛、菩萨。相由心生,相随心转,真实不虚。 我们这个色身,叫&...;。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受果报,时时处处也在种业因;业因改变了,果报也会转变转变的关键就在“心”。善业恶业,唯心所造,福报祸报,唯人自召。 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“相&...

    昌臻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4445939.html
  • 智慧的表现

    智慧的表现 海涛法师: 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,不要再去增加别人的痛苦;当你觉得烦恼的时候,也不要再自寻烦恼。——不会自寻烦恼,是智慧的表现;不增加别人的痛苦,则是悲心的表现。 世间万事皆无常、变动不定,今日美好的一切生活,也有可能突然会发生转变。知道什么是善见、什么是正念时,就该即知即行,不要再沉溺于俗缘、物欲之中。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3976381.html
  • 问: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?

    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,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。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、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,那么,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,难以和睦。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,以慈悲的心、亲切的笑容接触周围的人,彼此就更容易进行沟通。即使曾经有过什么不愉快,也能在宽容和谐的气氛中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。所以说,改变自身心态并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环境。改变心态的本身,就是在改变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31878076.html
  • 问:佛性与阿赖耶识有什么关系?

    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是一种虚妄的东西,它是我们虚妄生命的积累,本身就包含着很多烦恼和不真实的成份在里面。而佛教所说的佛性,则是真实而远离颠倒梦想的,也就是《般若经》里所说的般若,它是指人认识宇宙人生的能力,是一种无限的智慧。成佛就是要开发出这种智慧。所以阿赖耶识与佛性的区别就在于虚妄和真实的区别。唯识宗认为,学佛修行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,将虚妄的识别转变掉,将智慧和佛性开发出来。如果在我们的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0278120.html
  • 问:学佛有什么好处?

    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,总不出“戒定慧”三种学问。守住戒,能不害社会人群。有定功,能处事镇静,且有毅力,并能身心调和,百病不生。开了智慧,自然学问增长,知见正确,事业容易成就。这三条若是做到,现在就能转变环境,蒙佛加被,灭罪消灾,种德收福;后来定能凭著所修的法门得一果位,转凡成圣。倘能道心不退,一直前进,便得与诸佛并肩把臂,德能无边,寿命无量,也可作人天导师了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6/11464281433.html
  • 印光法师答:孩子不学好不成器怎么办?

    印光法师答:汝侄之不知努力做人,乃从小失教所致。小时失教,大了便难成器。汝际遇如是,但当仰念汝父母,汝兄之故,勿生烦恼,认真念佛,求佛加被于彼,俾开知识,自可做好人矣。若自己生烦恼,则于彼无益,于汝之身,并教养侄之德,皆有损矣。汝果志诚念佛兼念观音,一心恳求加被于彼,诚之所至,金石为开,彼当渐渐转变为好人,不至长作浪子及废人耳。宜勿分别,作己子不才想,但求佛菩萨怜悯加被,此是唯一不二之转变妙法。...

    印光法师

    教育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9/18164429830.html
  • 老人养生如何建立正确的心态

    自身的心态而发生转变,究竟是“未老先衰”,还是“人老心未老”,关键取决于是否重视心理调适,是否拥有年轻心理的意识和信心。“要经常暗示自己,我还很年轻,还可以做很多事情”。黄志伟老人说。   二是不服老。在生理、体能、运动量等方面,老年人确实要服老,但是在心理上,在生活信心和追求老年人人生价值上要不服老。要转变“老而...

    佚名

    |社会|教育|纪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9/07/14185387076.html